关闭

扫码关注
市委统战部官微

  • 欢迎登陆汕头统一战线网站:http://sttzb.shantou.gov.cn               
无障碍版无障碍版
内容搜索:

统战时讯

统战时讯

华侨与乡贤:汕头改革开放以来民间捐资办学田野调查
来源:汕头日报 日期:2022-05-24 发布机构:中共汕头市委统战部
分享到:


澄海莲下篇


  今天刊出的,是我们走进澄海区莲下镇了解到的华侨捐资办学情况。众所周知,莲下镇是著名侨乡。当地侨居海外的乡亲身在异邦,心系祖国,一贯关心家乡的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旅外乡亲捐资办学十分踊跃。据不完全统计,该镇的两镇中学、建阳小学、中心小学、端本小学、银云华侨小学、程洋冈小学、伦叙小学、北湾开智小学、海后小学、东湾小学等10所学校收到的海外侨胞捐资建校的金额就达1200多万元。



侨贤泽桑梓 赤心暖乡人

——建阳村建阳学校的故事

澄海区莲下镇的建阳村是一个著名的侨乡,建阳村的建阳学校也是远近闻名的一所名校。这一天,当我们走进这所乡村学校的时候,立即感受到一股浓烈的“侨爱教育”的氛围。学校专门建立的“侨庠留芳”侨爱教育展厅设在教学楼首层,陈列着建阳村27位热心公益的知名侨胞的肖像、事迹和实物。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很早就漂洋过海出国谋生,在异国他乡艰辛打拼。他们不管是在当苦力、做小贩,收入日不敷出之时,还是在事业有所成就、积累起一定家业的时候,都始终没有忘记养育自己的故土以及生活在故土的亲人。从千方百计寄回侨批养育家中的父母妻儿,到慷慨解囊为家乡修桥铺路、行善布施,始终怀揣着一颗颗爱国爱乡的拳拳之心。从1979年我们的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这些建阳村的旅外乡亲更是纷纷捐资捐物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或建设校舍,或奖教奖学,成为建阳学校建设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这里记录的,就是其中几个动人的小故事。

众人拾柴火焰高 侨亲建起新学校


建阳村的建阳学校历史悠久,却一直分散设置在4个陈旧祠堂,没有一个完整的像模像样的校舍,名为完全小学而不“完全”,学生需按年级在四处祠堂轮流“走读”。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乡村经济刚刚处于恢复的阶段,一时还无法顾及到学校的建设。1980年,旅居泰国的华侨陈梦芬和陈松亮在回乡探亲时看到这一情况,深感不是滋味。他们立即找到村里的领导说,让村里的孩子读六年书要分别跑4个地方上课,我们怎么对得起祖先,希望村里划出一块土地来建一所新的学校,所需的建设资金由他们负责到海外动员乡亲来捐助。这个建议毫无疑问地得到村里的支持,于是这两位热心的发起者回到泰国之后,就分头做起海外乡亲的发动工作,很快动员了134位侨胞合计捐出资金83.5万港元。这一笔资金到位的同时,村里也完成了土地的规划和工程的报建工作。1983年春,建阳学校的第一座教学大楼正式动工兴建,至1984年4月大楼竣工,在莲下镇率先实现了学校楼房化。

独力建设家海堂 配套设施效益好


建阳学校的第一座教学大楼落成以后,村里的旅外乡亲又相继捐资建起了另外几座教学楼,使学校的设施逐步得到配套完善。1988年,也是旅泰华侨陈训钧到学校参观时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具有一千多名师生的学校,竟然没有一个集会的礼堂,全校的师生须在露天的操场上召开大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捐出200万元资金给学校建礼堂。当年这座礼堂就开始动工建设,至1989年7月竣工,学校方面为了表示对陈训钧捐资善举的感谢之意,决定以陈训钧先生父亲的名字来命名,将这座礼堂称之为“家海堂”。1989年11月13日,“家海堂”举行落成庆典,气氛隆重热烈,四方宾客如云。现在,这座礼堂已经成为建阳学校的多功能活动场所,发挥了很好的教育教学辅助作用。

设立爱群基金会 持续发展有保证


百年善举,薪火相传。建阳村旅外侨胞捐资办学的慷慨作为令人感动。但令人更为钦佩的是,这些捐资者并非人人都是大富大贵,而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情系桑梓的眷眷之心。这里必须提到的一位就是出生于1925年的陈训忠。他于1946年前往泰国谋求发展,初任职员,继而经商,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事业有成。他热心公益事业,乡中建造道路、铺设水管、扶贫济困都有他的资助,但他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却异常俭朴,衣服只要不破就继续穿,裤头松了就换上松紧带继续用,从来不摆“番客”谱。对于村里新建成的建阳学校,他也一直倾尽心力。1992年,为了保证学校得以持续发展,他在春节回乡探亲之时,召集几位回来探亲的侨胞到家里一起商议,发起成立了建阳爱群公益基金会。然后,他回到香港将自己的一处住房卖了200万元,全部捐给了这个爱群基金会,而他从此回到香港之后却只能借住在自己的弟弟家里。正是有了像陈训忠这样为了家乡的公益事业捐罄积累的侨胞,支撑起了建阳村的爱群基金会,使得建阳学校三十年来的发展不因资金问题而发愁,同时还使本村考上大学而存在经济暂时困难的学子得到扶持和资助。

  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阳村的村容村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荣获了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的荣誉。
  如今,由华侨捐建的建阳学校,侨爱教育深入人心,校园里处处花团锦簇、书声琅琅,洋溢着一股朝气蓬勃的动人气象。
  如今,建阳村的华侨乡亲为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倾尽全力的故事,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村里每个人的心里,同时也为后人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人们将永远记住这些爱国爱乡、热心公益的贤达之士。

黄两镇与两镇中学


两镇中学创办于1987年,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原先由旅泰侨胞黄两镇独资捐建,后来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于2004年由政府投入资金重新改建,成为现在的模样。如今的两镇中学虽然已经不复旧日模样,但学校珍藏的老照片却如实地记录了学校当初靓丽的风景,当年黄两镇先生捐资建校的故事更是在学校所在的潜溪村的村民中口口相传。
  黄两镇是莲下镇潜溪村人,早年旅居于泰国从事水产生意,但一直心念祖国、情牵故里。上世纪70年代,黄两镇曾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捐款修建了村里的小发电站和村道。1986年,当他再次回乡探亲时,听说莲下镇正为解决村里的孩子能够就近入学的问题,计划在潜溪村的黄蜂采花山畔筹建莲下第三中学,预算投资费用共约45万元人民币。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年过古稀的黄两镇虽手头并不十分宽裕,但仍觉得这是一件大好事,没有过多犹豫就答应捐出20万元资助学校的建设,并说回泰国后只要生意有新的起色,他再将后续的款项补上。有了黄两镇这笔资金之后,学校很快就启动了建设。1987年,学校3342平方米的新校舍建成投入使用,当年秋季按时招生入学,共设置了8个教学班,有学生428人。村里为了对黄两镇捐资建校的义举表达感谢,特意将学校命名为“两镇中学”。在学校的落成庆典上,黄两镇十分高兴地说,我原先的捐款只到位20万元,现在既然用我的名字命名学校,应该将余下的25万元立即补足。后来,为鼓励教师认真执教和勉励学生发愤读书,黄两镇再向学校捐款进行奖教奖学,并捐资修建了校前的道路、校亭、运动场、篮球场等设施。所有这些建设画面,在两镇中学不断地徐徐展开。
  现在,在两镇中学伫立着一块石碑,上面清楚地记载着黄两镇先生捐资兴学的事迹和学校的发展历程,诉说着侨胞爱国爱乡的满腔赤诚。从这块碑记上我们可以看到,潮汕人耕读传家、重教兴文的光荣传统,在长期生活于海外的华人华侨身上,依然在熠熠生辉。正因如此,他们能够大手笔地捐资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不求回报、不求扬名。对于海外侨胞这种深挚的爱国爱乡的赤子之情,我们将永远铭记于心。

聚沙成塔 共建“端本”

——从100元到11万元,202个芳名的来历

莲下镇槐泽村的端本学校矗立着一块大大的碑记,上面镌刻着1985年槐泽侨亲乡贤捐资建校的202个芳名。在这些名字的后面,同时注明了每个人捐资的金额,其款项从100元到11万元不等,其中捐资不足万元的有183人,而捐100多元的有38人。所以专门提出这一点,是因为单从绝对值看,捐款100元实在不能算多,但若以当年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来说,却也并非小数。最为关键的是,无论捐款的钱额多少,都体现出乡亲们尽力而为捐资兴学的一份爱心。
  端本学校创建于1908年,后于1921年由乡人王铭南奔走于中国香港及泰国等地募集资金进行扩建,由此可见槐泽村重教兴文有着深远的传统。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原来的端本学校早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1985年,槐泽村为了改变一直在古老祠堂办学的状况,决定筹集资金新建端本校舍。消息甫出,分布于国内各地的校友乡亲立即闻风而动,不管钱额多少都纷纷表示爱心。乡亲王贯一、王文绪则奔走于泰国及中国香港等地,动员旅外的校友和乡亲捐资建校。终于,在香港乡亲张让彬、王树款和泰国侨亲王文绪、王炳荣、王文伟、刘斯正、王柏材等人的带动下,学校在香港募得港币404800元,泰国募得港币29200元,另外印尼侨亲朱继标捐出人民币1500元。在乡亲们的大力襄助下,端本的新校舍旋即于1985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
  槐泽村流传有这样一句话:“槐泽番客,三人无过百”,意思是说槐泽的旅外侨亲多做小本生意,寄回家乡的“侨批”都是东拼西凑起来的。然而,他们却把捐资办学看得非常重,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为家乡克尽绵力。乡人李楚卿在香港靠贩卖“杂咸”维持生活,但积攒下2万元捐给端本学校建教室。一位旅港乡亲在标注着李楚卿捐建的教室门口见到她时不无感触地说,自己在香港每天早晨向李楚卿买“杂咸”,因看她经营艰辛故意不找回零钱,没想到她也给家乡的学校捐了款,实在令人感动。旅港乡亲王柏材,幼承庭训而有乃父之风,一直关心家乡的建设事业,多次为家乡输送农用物资,他在端本重建新校时不但在港为之奔走呼号,自己也出资捐建了一间教室。旅泰侨胞王惠松平时生活十分节俭,捐钱给学校却毫不含糊,他还亲自从泰国带了一批芒果树苗赠送给学校。1995年,随着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端本学校规划兴建一座综合大楼,又有很多乡亲积极捐款,仅校友王必孝一人就捐助了15万元。2002年春,学校准备添购一批多媒体电教设备,校友王道国、王道民兄弟以及王来胜、王来春兄妹,就分别捐资12万元和10万元为学校购置电脑等设备,还有其他校友捐资为学校充实了实验室、语音室和器乐室。2006年,校友王来胜、王来春访问母校,又以父母王木通、林牡丹的名义捐出36万元,为学校修葺校门、校道、校墙和改建操场。正是在这样一批乡亲点点滴滴的热情捐助下,端本学校终于建成了今天的规模。

  秉承“端身、启智、立业、报本”的校训,今天的端本已然硕果累累,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Copyright 2013 — 2023 中共汕头市委统战部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05066684号-1 技术支持:开普云 网站地图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统一战线门户网站”,是否继续?